三亚吉阳区探索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创新路径
集团化办学 绘就教育优质均衡新图景
“以前担心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一样的好教育,我们太放心了!”三亚市吉阳区罗蓬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王春霞的话,道出了当地许多家长的心声。近年来,吉阳区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战略目标,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创新路径。
截至目前,吉阳区已组建11个教育集团,实现33所公办中小学全覆盖,惠及师生2.5万余人,构建起“紧密型+联盟型”双轨并行的教育新生态。这一格局的形成,源于机制创新的强力驱动,该区首创“1+1+N”分层帮扶模式,通过法定代表人兼任、管理团队派驻等方式,将优质校与薄弱校深度绑定。
三亚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推行“一长多校”模式,向红庄、罗蓬两所偏远学校输送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使两校学生学业表现达标比例从不足30%跃升至85%以上,“输血+造血”的帮扶机制彻底打破了城乡校际壁垒。
吉阳区还通过“区管校聘”制度实现教师编制动态管理,2025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29%,2025年,丹州小学教育集团接管罗蓬小学以后,向罗蓬小学选派正高级教师担任执行校长,组建核心团队,通过“6名骨干教师下沉+4名教师跟岗”的双向交流机制激活人力资源,搭建5G线上教研平台,让偏远学校教师随时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实现“远程取经”无障碍。这种“研训一体化”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全区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超3000人次,培育出一批教学骨干力量。
在资源均衡的基础上,吉阳区坚持“一校一品”打造特色教育矩阵。丹州小学的“小白鹭”美育课程、南新小学的足球特色教育、海师附属三亚学校的民族教育各具风采,形成独特文化标识。三亚市第七小学教育集团创新“统—分—创”管理模式,在统一育人理念与评价标准的同时,为各校区留足特色发展空间:海罗校区深耕智慧教育入选省信息化示范校,祥瑞校区聚焦美育屡获省级奖项,南丁小学保留农耕体验等乡村特色课程,46门校本课程构建起多元成长体系。全区在“双减”背景下开发的200余个特色项目,已惠及1.8万名学生。
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吉阳区建立编办、财政等多部门联动的“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年度预算中单列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近三年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从西南大学附属三亚荔枝沟中学揭牌到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三亚学校落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引进与本土培育形成合力,推动区域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我们将构建‘核心校孵化-成员校成长-新集团裂变’的发展闭环,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吉阳区教育局局长陈小鹤表示,这场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的教育变革,不仅让薄弱校实现“逆袭”、优质校实现“提质”,更重塑了区域教育生态,为海南自贸港培育“健康阳光、好学上进”的时代新人筑牢了教育根基。
(撰文/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