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区情

非文遗产

【字体: 打印
2023-07-07 10:29 三亚市吉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古代黎族先民在制作衣被时创造的一种手工织染技艺,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区,已有约3000年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技艺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三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12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开始用木棉纤维和苎麻纤维纺织衣被,史书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西汉时期,黎族先民纺织的“广幅布”,为中央封建王朝所征调。三国时期,黎族先民已会用吉贝棉制作精美的“五色斑布”。宋代黎族纺织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宋末元初,黄道婆流落到崖州(吉阳军),学习当地纺织技艺,后来回到故乡乌泥泾(即今上海),将海南纺织技艺传播到松江一带,对发展中国的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到明清时期,黎族织锦已是棉织品中的珍品,被誉为“机杼精工,百卉千华”。

黎族纺织所用的原料主要有植物麻、木棉和吉贝棉(海岛棉)。其制作过程分为四道工序,即纺、染、织、绣。纺是指纺纱,工具主要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染是指将纱线染成多种颜色,染的原料有野生植物汁、动物血液和矿物等;织是指将已染色的纱线织成布料,织机主要有腰机和脚踏机两种,其中的重要工艺是织花和提花,故常用的工具是踞腰织机;绣是指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用针刺绣出各种彩色花纹图案,针法多样,其中“反面绣”在三亚黎锦中具鲜明特色,针法两面穿插且细密,刺绣图案生动丰富,工艺奇美。

黎族的纺织品主要有黎锦和服饰等,图案多样,内涵丰富,工艺精细。其中黎锦之一的龙被最为驰名,工艺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是明清崖州进贡朝廷的珍品。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为研究中国棉纺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织品的纹饰图案,包含古代黎族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和审美观念等诸多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黎族历史、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黎族人民发明和创造的纺染织绣技艺,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及工具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三亚黎族人民使用古老的泥条盘筑方法制陶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天涯区黑土村委会布曲、布带、道德三个自然村。2010年6月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始制陶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史十分悠久,目前还流传于海南中南部黎族聚居地。一般由妇女承担,分几道工序:先是选用粘土为制陶的主要原料,陶土经晒干、捣碎、筛土,加水和泥,成为坯料。然后采用泥条盘筑方法,手工塑制器物成形,用贝壳、竹片、小木棍等制陶工具加固、抛光、修整、加工,经晾晒自然干燥。再后,选择一块平地,堆放干树枝、软木柴、稻草等,把干燥好的陶坯倒置其上。点火前由妇女围着木柴堆举行简单的赶鬼祈祷仪式,然后点火进行露天堆烧。为了增加陶器的硬度,在烧成的陶器上又洒一种名叫“紫涯”的植物树皮汁。烧造的陶器种类主要有盆、碗、甑、罐、钵、缸、蒸酒器、蒸饭器等日常生活器皿。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具有明显的古代文化特征。因为露天堆烧,火候很低,属低温陶,温度约在700-800℃。烧制的陶器种类比较单一,都为生活用具,造型简单粗放,以素面陶为多。烧成的陶器上洒一种植物树皮汁,能起到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这种古代制陶技艺在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经历几千年,黎族原始制陶工艺还能在三亚长期沿袭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奇迹。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52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