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学子黎滩分享参加九三阅兵暖场合唱经历与感受——
唱出滚烫记忆,唱响爱国深情
九月三日,黎滩在天安门广场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亲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对于一个来自海南乡村的黎族学子来说,有多难忘?
“直到站上天安门广场上的那一刻,我都有些难以置信。而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激动万分。”来自海南的广场合唱团成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黎滩说。
9月3日上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由首都40所高校3000名大学生组成的广场合唱团朝向天安门城楼,放声高歌,成为当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队伍中,黎滩身着浅蓝色衬衣,身姿笔直,用青春之声完成了这场跨越时空的致敬。“共襄盛会,与有荣焉!”9月6日,在接受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黎滩分外感慨。
红色记忆激发奋进动力
黎滩的家乡是三亚市吉阳区红花村,这是一座承载着红色历史文化的革命老区村。
“1943年,红花抗日自卫队成立,我爷爷的堂兄黎焕山是抗日支前担架队司务长,嫂子的爷爷陈亚良是自卫队队员,他们都曾在抗日前线艰苦作战、奋勇杀敌。”自小,黎滩就常听长辈们讲述抗战故事,至今仍印象深刻。这些红色“基因”,在他幼小的心中种下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定信念。
生活在新时代,不断完善的民族教育政策,铺就了黎滩通往外界的求学路。201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海南中学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就读至今。“我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应更加担当有为。”黎滩告诉记者,当得知自己有幸被选中,将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正式演出那天,天安门广场庄严肃穆,黎滩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当广场合唱团望向人民英雄纪念碑而后转身,发出了第一声呼唤:“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黎滩不禁湿了眼眶。
“这盛世是无数抗战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他们浴血奋战的身影,与我家乡的红色记忆交叠,那一刻仿佛上演了一场‘时空对话’。”黎滩说。
刻苦练习只为唱响爱国之声
3000人的大合唱,要做到整齐划一、“声同一人”并非易事。“从入选那一刻开始,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圆满完成这次任务,拿出最佳表现。”黎滩说。
为了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声音,在训练过程中,黎滩会反复聆听歌曲录音,标记换气点、强弱转折;加强腹式呼吸练习,增强气息支撑;对着镜子练习口型,让发音更加清晰统一……合练时,他还会专注身边同伴的声部、气息和节奏,全力融入千人合唱的整体声场。数月时间里,黎滩已不记得有多少个深夜反复练习,汗水浸透了多少件衣衫……
为了更好地领悟歌曲背后的抗战精神,黎滩还主动发挥历史学专业优势,积极搜集抗战史料,阅读抗战史论文,观看历史影片,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内涵,以及抗战英雄的革命事迹。乐谱上的音符变成了滚烫的记忆,许多歌曲不再只是曲目,而是民族危亡时的怒吼,“每一次练习,都激励着我要用更精准的节拍、更饱满的情感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3日,暖场合唱中,《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黎滩和同伴用一首首或深情或激昂的经典歌曲连唱,让人们重温了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阅兵式上,当分列式方阵铿锵迈进,钢铁洪流缓缓驶过,战机编队划破长空,黎滩感到自己仿佛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伴着音乐共同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我们唱的不仅仅是歌曲,更是对祖国深深的爱,对革命先烈深切的缅怀,和对自己身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黎滩表示,将以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历史的铭记转化为奋进力量,带着这份荣光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