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媒体看吉阳

[新海南]他们笔下的落笔洞,美极了!

【字体: 打印
2021-05-24 09:33 新海南

他们笔下的落笔洞,美极了!

A文学名家游览落笔洞惊叹史前遗迹如桃花源——刘子榕

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5月17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二季“岛彝不彝一海南访古”主题活动走进三亚落笔洞,记者跟随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著名青年散文家胡竹峰和著名青年小说家郑朋一同追寻有万年历史的落笔余晖,感受史前遗址的神秘风姿,欣赏历代摩崖石刻题诗,探秘镌刻着沧海桑田的世外桃源。

01.鬼斧神工落笔洞万年沧桑化古迹


▲5月17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二季“岛彝不彝一海南访古”主题活动走进三亚落笔洞。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正在落笔洞遗址石碑前观看。

“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宋代游寓诗人倭倭才的诗词石刻将落笔洞雄浑奇特、袅如仙境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落笔洞遗址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荔枝沟东北方向约7公里处的奇特小山峰印岭的东侧崖壁,毗邻三亚学院,为天然石灰岩溶洞,属三亚市八景之一。1992年3月考古发掘确定落笔洞为距今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是目前中国最南端年代比较明确、时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海南著名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名家一行踏过大铁门槛,穿过古树参天的林间小路,行约二百米穷尽其路后发现平谷间有一峰耸起,迈入鬼斧神工的落笔洞口,被眼前千姿百态的钟乳奇石和斑驳可见的摩崖石刻所震惊,纷纷啧啧称奇。“这简直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隐藏在城市中的丛林秘境。”树才惊叹道。

落笔洞高约12.5米、宽9米、深16米、面积近110平方米,洞顶往里逐渐长高到20米,在极高处有两根向下垂吊的钟乳石,形似两支悬吊着的笔,落笔洞因此得名。“史前人类生活在洞穴中,落笔洞洞口朝南,洞前有淡水水源,是古人居住的最佳环境。在此还发现了‘三亚人’智人牙齿、用火遗迹、使用的磨制穿孔石器以及俘获的亚洲象白齿及小腿骨化石等文物,是海南岛最早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痕迹遗址。”三亚市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何擎国将落笔洞故事娓娓道来。

“有传言说海南是文化沙漠,其实并不然,落笔洞证明了海南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史前遗址强有力地说明了海南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郑朋感慨道,落笔洞的惊人气势刷新了他对海南考古和历史的印象。

02.摩崖石刻留书香千年文采今仍在


▲5月17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二季“岛彝不彝一海南访古”主题活动走进三亚落笔洞。著名青年小说家郑朋正在品读摩崖石刻。

细探落笔洞,文学名家们惊讶地发现,嶙峋的岩壁上有着许多或气势恢宏,或秀美典雅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印证自宋代以来,落笔洞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寻幽探胜,他们不仅留下了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精美书法石刻,还留下了无数咏赞的诗篇,至今仍可从《崖州志》窥得一二。

落笔洞内最显眼的摩崖石刻就是“落笔洞”崖刻,文学名家们便好奇地向何擎国请教关于此崖刻的故事。“这个崖刻右旁写有‘至元癸未’,左旁题书‘维山云从龙’,也就是说这是南宋负责平乱的担任海北海南道宣慰使的云从龙来此所题,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听罢解说,胡竹峰对崖刻更是激起浓厚兴趣,细细观赏辨认崖刻上题写的前人诗篇。“这里的摩崖石刻与其他地方不同,斑驳的崖刻有着独特的魅力,史前遗迹结合千年书香,落笔洞不愧为海南一大人文胜景。”


▲5月17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二季“岛彝不彝一海南访古”主题活动走进三亚落笔洞。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左)和著名青年散文家胡竹峰(右)正在讨论落笔洞文化。

正是这自古以来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明代诞生了具有“神仙落笔”仙灵之气的落笔书院。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毗邻落笔洞的三亚学院成为了书香之气的延续。

据了解,落笔洞遗址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长期以来,落笔洞遗址保护主要采取半封闭式管理,没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接下来,三亚市将开展落笔洞遗址保护立法,可以更好地适应遗址保护需要,讨论和验证落笔洞遗址考古公园建设可能性,保障《三亚落笔洞遗址保护规划(2020-2030)》顺利实施。

“落笔洞中蕴含的史前遗址遗迹和千年摩崖石刻对于海南史前考古和诗词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加大力度进行遗址保护工作,在完善的保护下再进行开发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郑朋深思道。

B落笔峰下落笔洞——胡竹峰

落笔洞在落笔峰下。去落笔洞,一段山路,两旁植被茂密。刚入野径,前边大树上,一只鸟悠长地叫了一声。欲辩其类,它却扑棱棱转身飞走了,惊得青枝一颤,露珠如雨,洒落树下,满面清凉。

渐行渐深,山林静寂,鸟也无声了,一颗又一颗露珠停在枝头、叶间、青藤。小时候最喜欢露珠,看各种瓜果蔬菜上的露珠,茄子上的露珠发紫,南瓜上的露珠翠绿,豆娘翅膀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如水晶。

古诗有太多关于露珠的句子,《五灯会元》上说“溪花含玉露,庭果落金台”,字字写实,字字禅意。花蕊里含着一滴露珠,在风中摇曳。庭院里的果实熟了,落在台阶上,清脆的声音击破空气。露珠以荷叶为最。有一次去湖边玩,大清早,一池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不沾一丝风尘。

陶渊明说:“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温庭筠说:“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夜深露重,露的意味凝重了起来,有秋思。

露珠的世界很小,听了一夜草叶心事,听了一夜松针心事,听了一夜瓜果心事。心事装得太多,一触即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然界的美,要摒除世俗的喧嚣,心灵在极度的宁静中才能发现。这一次看落笔洞,满眼的露珠,令人欣喜。露珠差不多只存于记忆了,多年未见。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安静的晚上,总喜欢一个人站在月光下感觉露意。


露珠有药用,乡下有人患眼疾,清晨取竹叶上的露珠擦洗。《红楼梦》中薛宝钗平时吃的冷香丸,配方里有露珠。

一路看绿色看露珠不绝,不多时到得落笔洞前,悬崖高耸像一只竖起的冬瓜,下面是落笔洞。洞本为远古先民避身场所,发掘出人兽化石若干,并有诸多石制器具,人入内即有阴凉感。落笔洞三个斗大字赫然,为成吉思汗曾孙云从龙书写。

云从龙的名字有意思,语出《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因为汉人寄养,故易名改姓。史书说忽必烈令他入琼抚黎,至元十七年,升为昭勇大将军,得授虎符,任海南道宣慰使。三年后,他来游玩此洞,蒙元大举伐宋,刚刚完成霸业不久。云从龙心里想必还回荡有豪气,兴起留墨,铭刻了这一笔胸襟。

洞中有元明清三朝石刻十块,云从龙的手迹最为磊落抖擞,难得有金石气,有马背气,有将军气,更有英雄气,间架抱得紧,笔画走得开,南宋时人难见这样的脉象。石刻多为诗作,写旧人心性,一句“谁知落笔辟,崖中风起烟”十字独得风流,惜无头无尾,不知何人所作。另有元初许源一诗颇见奇崛,有真趣:

袖拂山风上翠微,仙禽窥我恠儒衣。

岩扃石壁真奇趣,烟盖云憧似远围。

彩笔不随仙子去,青风空伴野云飞。

我来续就承天赋,铁笛一声鸿雁归。

落笔洞不大,洞底平石如砚台,高处有两根向下垂吊的钟乳石,形似悬笔,据说过去笔尖滴水不断,今仅存半截残迹。人在洞里走着,心想,何时能修得如此一支大笔。大笔作大文章,是我的追求。尽管那笔尖已秃。八大山人晚年喜欢秃笔,线条粗细均匀,字体大小各异,字幅淡雅随性、隐逸奇妙。金农也以秃笔作漆书,迟涩中畅达、险绝处自然。

入得一回落笔洞,不知能得几分秃笔意思呢。人疑惑着离开了落笔峰。

C记落笔洞——树才

热得跟陵水不一样,因为热得逼人!但我喜欢热,受得了!大不了躲到椰子树下。

差点儿把“落笔洞”写成“生花洞”:落笔生花嘛!洞与洞相连,它们是同一个洞。

九点出发。众人上车。车出了三亚城,但没开出多远,就从主道上打了个左弯,停到路边了。我还以为司机要折回去。其实是到了!

只见一道铁篱笆墙被拽开一道半斜的门,上面挂一块牌子:落笔洞临时入口。我们要找的正是这个洞。

好几位本地朋友陪着我们,从半斜的门进入一条林间土路。一些枯叶和几丛青草,时不时点缀其上。四周清爽,炎热未起。人走在土路上,是惬意的感觉。高大茂密的灌木,高出我们很多,从头顶上压过来,把土路夹得幽深。

一直是平路,或者轻微上坡,走了十几分钟,我抬头,只见岩壁兀立,一座山突然露出脸来。走在我身边的本地朋友抬手指着前面,说那边有一个大洞。我一看,是黑空空的一个大窟窿,感觉它是那座山张开了却一直没合拢的大嘴。

它就是落笔洞。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

在陵水看考古发掘现场时,我得知那儿的陶罐残片属新石器时代,考古队长告诉我,落笔洞那边是旧石器时代。旧石器与新石器的主要区别,前者靠打,后来靠磨。

这个洞现在名气挺大,主要是因为1992年的考古发掘。考古报告确定:落笔洞为距今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外(约14公里)的荔枝沟良坑坡落笔峰东侧崖壁,海拔只有110米。明正德《琼台志》这么描述它:“州东百余里,官道北五里。石峰独耸,高数十丈。中有石洞,俗传有僧于此坐化。又有悬石,击之如算。高处一石门,有万马首。入其中,有二石,形如悬笔,笔尖水滴不断。”按现代诗的目光来看,这段文字可以是一首诗。我对“有僧于此坐化”生起兴趣,一是知道佛禅那时已入三亚,甚至更早;二是此洞原来还是修行人和住处,一直到死;三是由此推断,数千年以来,不断有人进出此洞,或原始穴居,或躲风避雨,或面壁修行。“有悬石”,那是指洞内悬垂着钟乳石,因为洞是溶洞。“有万马首”,那就很壮观,可见悬石之多。“有二石,形如悬石”,应该就是指那“笔”了,而“笔尖滴水不断”,是这笔形钟乳石一直在生长,因为钟乳石是从上而下倒挂着生长的,直到触到地面,然后再从下往上,生成石柱。

“落笔”的“落”字,因此有“悬”的意思。钟乳石既已被想象成“笔”,悬垂之势便以“落”字形容。所以“落笔”不是笔掉下来的意思,而是笔的悬垂之态,仿佛有仙人正握着它,用“滴水”的墨汁,正写着天书般的诗篇呢!这“落笔”不就正好“生花”吗?花非花,花即诗。

果然我看到好几首古诗,题写在落笔洞壁上。它们围坐一起,仿佛是题诗的宋元明清四代诗人,跨越时空,让诗句替他们彼此交流,也是邀请访客一边默读,一边品味。

“落笔洞”三个大字镌刻在洞左壁,是“维山云从龙”所题。这位云从龙,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临川贼乱时,他受命前往平乱,“担任海北海南道宣慰使,至元十六年按琼,抚绥有方,兵民悦服,十七年调军至崖收黎,累功至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准确地说,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他巡游至此地,也许是兴之所至,也许是众人力邀,题刻下“落笔洞”三个大字。

洞右壁上,第一首题诗:“峭壁凌空望杳微,重重烟锁雾云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绕四周。空有石衔仙体骨,想应人逐彩云飞。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归。”下面只署名:“宋”字。据考证结果:作者是宋倭倭才(名字有点怪,我却感到亲切,因为也有一个“才”字)。此诗一出,引来和诗。其中一首:“袖拂山风上翠微,仙禽窥我怪儒衣。岩扃石壁真奇趣,烟盖云幢似远围。彩笔不随仙子去,青峰空伴野云飞。我来续就承天赋,铁笛一声鸿雁归。”署名“宋郡倅许源”。又有一首:“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袭征衣。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右署“大明成化已亥岁仲秋守崖千户洪爵和前韵。”……直到这一首:“奇甸文明辟几年?烟云洞口绕天边。凌空落笔如椽大,占尽人间第一元。”署名“崖西梅仙氏”。这已是清代了。既已“占尽”,再无续诗。

洞右壁上的这些诗,随着岁月,日渐淡化,以致难以辨认。今人给字迹涂上了红色,一行行诗句便醒目可读。在落笔洞里站立良久,让我感动和兴奋的,正是这些古诗。从宋开始,历元明清三代,不断有诗人造访此洞,留下诗篇(当然不止留在洞壁上的这几首),然后就断代了。仔细一想,这倒是应合中国古诗演变的历史。清末中国羸弱,列强侵入。有识之士欲救亡图存,便发动了如今看来过于激进的新文化运动。人们怪罪于汉字文言,寄希望于外来翻译和本土口语,于是“新诗”骤然兴起,古诗传统遭受断裂。

看一看海南的变化、三亚的变化,想一想这落笔洞附近便是现代而庞大的三亚学院,今非昔比。我们得理解和接受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并从中辨认前行的道路。

虽说古老,落笔洞是不大的,也没有那种纵深。洞内石壁凸凹不平,洞顶石头也多奇相。洞内还有小洞,不知通向哪里。当地几位专家,一直在为我们讲述。我一边倾听,一边举目四望,不知把这洞内的景物来回扫描了多少遍。有时,我也走出几步,贴近洞壁,察看,打量,触摸,仿佛石壁里还隐藏着别的诗篇。

没有这些诗句,“落笔洞”便不能叫“生花洞”了!没有这些诗句,这个古老溶洞也就只是旧石器时代的一处遗迹!人文之最,当属诗的创造。这些诗并非惊世之作,这些诗人也没有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大名,落笔洞却因此得了诗人的灵气、中原的文化和生命的诗性。

保护落笔洞,一定要兼顾这两者:一是考古成果,二是人文诗篇。

我还忍不住说出了一个心愿:有条件时,应该组织一场音乐诗歌朗诵会。我们好好念一念这些古诗,没准儿还能引发当代诗人的诗兴。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52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