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政务动态

吉阳区“撤镇设区”十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字体: 打印
2025-01-23 10:09 三亚日报数字报

砥砺奋进著华章 铿锵前行踏新程

——吉阳区“撤镇设区”十周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三亚迎宾路高楼林立。


在吉阳区新鸿港水果批发市场,各类水果琳琅满目。


美丽的博后村哎岬湖畔。


居民在吉阳区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学习插花。


吉阳区周末公益课堂设置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跆拳道、轮滑等特色课程。

“海南糖贡真的很好吃,我买了很多,准备带回去给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近日,来自河北的游客杨静在吉阳区大东海广场实现了“年货自由”,她感叹,闯入新春氛围超标的2025三亚新春年货节,温暖热闹的气息扑面而来。

放眼吉阳大地,处处是迎接新春的欢腾。

回想10年前,改革的春风吹到南海之滨。2015年1月2日,三亚市吉阳区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吉阳区党委、区人大、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历史的如椽巨笔,标注下崭新的奋斗坐标。

1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10年,砥砺前行,扬帆奋进。

新征程上,身处海南自贸港的前沿阵地,吉阳区昂首阔步、奋楫前行,正用实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A砥砺奋进,笃行实干,奋力交出经济社会发展“高分卷”

腊月的吉阳,阳光灿烂、风景秀美,从亚龙湾、大东海的碧海蓝天,到落笔洞、鹿回头的浪漫传说,吉阳每一处景点都让人充满探索的乐趣和无限的遐想,广大游客沉醉其中,感受南国风光的独特魅力。

过去一年,吉阳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殊为不易的发展成绩。

近日,2025三亚新春年货节在吉阳区大东海广场举办,鱼灯巡游、舞狮表演、变脸表演互动……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及种类繁多的三亚年货、风味小吃,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消费。鹿回头风景区更是游人如织,人们站在鹿回头上望鹿城,俯瞰浩瀚的大海,远眺起伏的山峦,壮丽景色,美不胜收。博后、中廖、六盘、大茅等特色乡村人气旺,千古情景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被八方宾客频频称赞。

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赋予了吉阳区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活力。近年来,吉阳区发展文旅产业的思路更清晰、举措更扎实,新文旅、新消费、新发展蔚然成势,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势头愈发强劲。2024年,全年接待过夜游客926万人次,实现过夜旅游收入307.39亿元。

冬日暖阳,三亚市文化中心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200余名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抢进度、赶工期,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该项目位于吉阳区抱坡新城下抱坡村,总投资6.61亿元,总建筑面积99367.14平方米,由市博物馆、市综合档案馆两个子项目组成,预计今年年中完工交付。

一边是持续升温的文旅市场,一边是大抓项目的火热场景。吉阳区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全力以赴扩投资促消费,举全区之力拼经济、促发展,追赶发展的步伐更加铿锵。

数据无言,却最有说服力。拨动“数据”音符,发展的曲线昂扬向上。经济数据映照千行百业的变化,在拨动“数据”音符中,聆听吉阳区奔跑的足音——

2015年,吉阳区实现生产总值179.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3亿元;

2024年,吉阳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61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额完成175亿元市定目标。

10年变化的数据,勾勒出吉阳区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这里面有坚定前行的底气,也有热气腾腾的发展浪潮中激荡催人奋进的力量,它们以“加速跑”的方式呈现吉阳区各领域的蓬勃生机。

B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着力答好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卷”

创新,是这些年来反复提及的一个热词。

“群众不离窗,服务不打烊。”走进吉阳区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群众络绎不绝,无不为高效便捷的服务喝彩点赞。

10年来,吉阳区坚持持续创新涉企服务,以有速度更有温度的一流营商环境助推吉阳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腾格尔演唱会真的很赞,没想到在三亚能听到‘童年的声音’。蓝蓝的天空……”市民蔡晨情不自禁唱起来。

2024年,吉阳区成功完成了腾格尔2024年巡回演唱会三亚站的审批工作,从提交许可至最终完成审批,区级审核仅用时1个工作日。此次审批的完成不仅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也是吉阳区首次受理和审批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的成功案例,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城市需要“新陈代谢”、需要“除旧布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临近新春佳节,吉阳区推进城市更新的步伐不停歇。走进海罗安置区(一期)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混凝土浇筑机不停运转;搬运、切割、捆扎、焊接……300余名工人干得热火朝天。

据悉,海罗安置区(一期)项目选址于三亚市吉阳区海螺南路,项目用地分为南、北两区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3亩,总建筑面积18.38万平方米,拟建设9栋住宅楼,建成后,将满足1166户居民住房需求。

“目前,整体项目已完成临建搭设、支护灌注桩和工程灌注桩施工、土方开挖清运等施工工序。南区刚刚实现正负零,北区进行的基础底板施工进度近七成。”三亚城市投资建设运营有限公司项目事业部部长张天惟透露。

城市更新就是要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让人民更加幸福舒心。除了让辖区面貌更美观,吉阳区还在“里子”治理创新上下功夫。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10年来,吉阳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盘活区域资源、统筹各方力量,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拆分港门村社区,新增新港社区。完成南新居“居改社区”,成立南新社区和迎新社区,厘清与天涯区交叉边界;

建设全国村级协商试点,博后村入选“全国村典型案例”;

打造大东海社区外籍人员居住治理试点;

卓达“完整社区”试点通过住建部验收;

实行“三调联动”,成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创建乡村治理示范村大茅村“法律援助工作室”品牌,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

……

基层治理,是发展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吉阳区“多元共治”如春风拂面,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全区上下多方力量携手共进,共绘美好画卷,让这一池春水流淌出和谐与繁荣。

C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用心用情书写民生实事“幸福卷”

民生持续改善,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也是增强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的进程。

回望极不平凡的这10年,最动人的是人民情怀,最暖心的是民生温度。吉阳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保障民生投入,用实际行动答好民生答卷。

这些年,吉阳百姓的幸福感体现在哪里?

“现在我们当家长很省心。周末公益课堂不仅丰富了孩子的课后生活,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对于南新小学学生家长陈女士而言,“幸福”就是孩子在每周末可以免费学到很多新知识。

居住在吉阳区同心家园5期的王鹏则认为,耗时5分钟就可以把女儿送到托育园,省心省时又安全,解决了双职夫妻无法看护孩子的难题,这就是眼前的“幸福”。

而月川社区居民蒲奶奶也有不同答案:“每天去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一种‘幸福’,在那里有棋牌区、书画室,大家有吃有玩可开心了。”

幸福是什么?每个吉阳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份“民生答卷”上,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这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10年——

吉阳区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夯实兴教之基、汇聚兴教之源、创新兴教之路,全面推进吉阳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2024年,吉阳区在辖区的丹州小学等16所5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设立校医室并配备了有资质的驻校校医,全力打造“小病能处置,急症能控制”的校医体系,守护辖区18133名学生、1064名教职工身体健康。

这是积极促进就业的10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吉阳区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平台,持续优化就业环境,强化重点帮扶。2024年,共举办招聘会、面试会、就业洽谈、职业指导、政策解读等活动242场,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针对供需信息不对称难题,全区精心布局5家就业驿站,走访社区215次,与各个社区(村)紧密联动,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

这是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10年——

10年来,吉阳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24年,吉阳区建成3家长者食堂,投入使用7家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打造月川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示范点,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扩面参保10.6万余人。大力发展公立型托育服务,连续两年将发展公立型托育服务列入区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去年共建设纯托育机构6家,新增托位260个。

……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0年乘风破浪,10年沧桑巨变。如今的吉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加快释放的民生红利让辖区群众共享深化改革成果。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持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吉阳区将始终扛牢责任、挺膺担当,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奋楫扬帆、赓续前行,为扎实推进三亚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三亚章节作出吉阳贡献。

(杨晨峰)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网   中文域名: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

主办:三亚市吉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02000052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302000164号